fbpx
澳大利亚

我们的教师团

 

 

小提琴老师-张雨

Rain Zhang

小提琴老师
语言: 英语,普通话
Brunswick East
我要注册报名·!

出生于中国,2009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柴亮教授,2013 年以国家全额奖学金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2014 年获奖学金考入旧金山音乐学院,于旧金山音乐学院取得硕士学位以及演奏家文凭。2018 被 UT Austin, Butler school of music 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于 2020 年加入墨尔本大学音乐教育项目攻读教育学硕士。

本科期间加入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随团演出足迹遍布中国各地,多次参与中央音乐学院巴洛克乐团演出,并于 2014 年受邀与导师柴亮合作中音鼎石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赴美求学期间多次成功举办个人音乐会,并随sfcm交响乐团及sfcm巴洛克室内乐团举办多次演出。

2007-2013年间,曾任北京音乐之帆少儿音乐资助项目的小提琴导师,2014-2018年任大旧金山地区K&K音乐学校小提琴教研主管,着重辅导考级生与考学生,通过与考取率为90%以上。现加入墨尔本大学音乐教育项目,参与教学项目与攻读教育学硕士,未来将继续攻读教育学博士。

关于音乐教育的思考:

我觉得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应该是不同的,培训旨在训练学生学会一项技能,而教育的主旨则应该是在技能培训以外,我们作为教师能够带给学生怎样的启发和思考。

我们应该做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单纯的授人以鱼。我作为学生时感受到的有些教育方式过分重视演奏的技巧性和对音乐知识的“熟练”,从而忽略了在学习技巧和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

在我看来,音乐教育带给人们的不应该只是快速的手指和巨大的曲目量,更多的应该是对审美的求索,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思考。有趣的是,当我们学着开始从音乐出发去思考更多的东西时,有些“疑难杂症”一样的演奏方面功能性的结节,也就慢慢解开了。万变不离其宗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考级:

每个人学习乐器的所求不同,有的人为了图一乐,也有的人非常认真地想要从学琴这件事中做出点成绩。我觉得考级是一个非常好的,让学生们可以“肉眼”看得到进步和成就的方式。我想即便学琴是为了图一乐,当人们做一件事的时候看到了正向积极的成果,也是会备受鼓舞的。

虽然有一些在考级方面急功近利的例子,但我依然认为,普遍来讲考级都是利大于弊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国家拥有自己的考级体系。我觉得相对于思考考级存在的好与坏,正确引导学生们调整好心态,用健康的,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面对考级的挑战,才是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做的功课。

大班教育和小班教学的好处?

我在旧金山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教授总会隔三差五把我和我的同学们从琴房“拎”出来,到人前或者到学校以外的地方拉琴,哪怕刚拉成型还不完整的曲目也不得不拉出去见人。这种“赶鸭子上架”的训练方式虽然没把我培养成见人就有演奏热情的“人来疯”,却也极大地缓解了我很多莫须有的不自信和怯场。一对一授课的好处显而易见,老师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一个人身上,效率高、讲解细、纠正快。

大班授课的好处就像是我们被拎到人前拉琴一样,当学生在课堂上演奏的时候,那种感觉其实很像在台上拉琴,会紧张,也有可能会没有一对一授课时演奏的流畅。但是无形当中培养出来的那种“人群免疫力”和自信的享受音乐的能力,也是一对一授课所无法给予的。我觉得大班和一对一授课两者都有各自的益处,所能得到的经验都是学琴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

学习经历:

我在两岁的时候偶然听到新闻联播主题曲,很喜欢里面的声音,那时候的主旋律是小提琴声部演奏的,所以当我的家人问我是不是要选择一门乐器学习的时候,我果断选择了小提琴。但是我家乡那时候没有那么小的琴,所以拖到 4 岁半身高达标了,才正式开始学。

我天生不是一个肢体协调的人,所以学琴初期一度走了很多弯路。最开始没有人认为我可以搞专业,我的天资并不出众,家里也没有人是做艺术行业的,所以也就有一搭无一搭的当兴趣爱好拉着玩儿。

直到 15 岁那年在北京跟我的教授柴亮上了一节课,本来是抱着开眼界的心态去的,结果柴老师对我说:“你有乐感,也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技术方面可以后天补,但是你的乐感不搞专业就可惜了,我觉得有戏,想不想跟我一起搏一把?” 对于一个十五岁的青春期小孩儿来说,这样的评价简直就是天籁!虽然知道中央音乐学院录取率比清华还低,这么横冲直撞的几率败多胜少,但那会儿就想着甭管成不成,拼一把,拼过了也就不后悔了。

于是我妈带着我从两地奔波到在北京安家,开始了一天十个小时的“闭关修炼”。那三年对我来说就是“抗战”,别人高三冲刺一年,我冲了三年半。苦是真苦,每天十个小时,一周六天,多余那天是上课日,顺便出门放风。为了每天晚上能多练几个小时琴,我家还装了隔音墙,就这么暗无天日、黑白颠倒的“蛰伏”了三年。

2009 年,在几乎没有任何人看好的情况下,我应届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大学毕业后我一开始选择考研,全额国家奖学金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后来在导师柴亮的建议下,放弃了央院研究生,选择去旧金山音乐学院跟何为教授继续学习,开始了至今的异国求学之旅。

一路走过来回头看,我所走过的弯路对我的教学产生了巨大帮助,很多时候天才并不会教书,因为与生俱来的天赋,他们并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把别人需要勤学苦练的东西信手拈来,但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走过弯路的我特别能理解,也感同身受那种在有技术难关过不去时的困惑与焦虑,我想要帮助更多跟我一样热爱音乐却陷在坑里爬不出来的人,也想要帮助刚开始学习的学生尽量规避那些我跌过的坑,帮助他们以最健康的心态和最大程度的热情去完成他们想要学习的心愿。我想这就是我从事音乐教育行业的热 情来源吧。

立即注册!

zh_CNChinese